河南

TNC中国河南丹江湿地保护项目



保护区水源涵养林     摄影:杜卿



挑战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库区周边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约7900 万受水区居民的用水安全。同时,这片区域也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尽管丹江口水库目前水质状况较好,水质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 II 级标准(水质指标中总氮不参与评价),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挑战;水库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长期存在山地石漠化、坡地水土流失、农田面源污染和湿地不合理利用等问题。



目标


2018年,TNC与河南省林业局及淅川县政府合作,共同在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启动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及其服务功能。项目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幸存的湿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阻止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修复已经受损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石漠化土地);引入覆盖作物等再生农业管理措施,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同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探索新的绿色发展模式,让当地社区从绿色发展模式中受益,促进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战略。

 

TNC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河南淅川县是丹江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屏障,发挥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净水器的作用,直接关系着京津冀地区7900万人口的用水安全,水质保护是淅川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位于淅川县境内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以湿地水生和陆栖野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如白鹤、朱鹮等,二级保护动物如大天鹅、鸳鸯、隼、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如香果树、杜仲、银杏等。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基本为山地,坡度大,耕地面积大且主要分布在库周河流附近。区域内多数农户仍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库区水体(河流、湖泊)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种植业源的氮、磷流失是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风险的主要构成因子。此外,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开垦造成了库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县石漠化最为严重。


2018年,河南省林业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合作协议,以南水北调取水口的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合作示范点,采用政府监督、公益参与的方式,进行生态保护/修复/重建、构建面源污染防控机制、关注库区及周边流域内贫困问题,以及开展自然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为河南省及全国重要的水源地保护提供示范和经验。


退化土地近自然植被修复  


石漠化植被恢复项目种植   图源:TNC


中国TNC河南丹江项目一直将湿地修复和石漠化植被恢复作为工作重点。项目协助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丹江湿地)在约6000亩消落带湿地示范区阻止垦殖行为;与丹江湿地管理处、淅川县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河南省野鸟会等合作建设总面积1500多亩的受损生态系统(森林和湿地)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园区;同时项目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生态观鸟等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持续增加当地社区居民收入。充分体现了保护工作的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为中国水源地保护区、流域综合治理及多方参与机制构建提供借鉴。


绿色农业实践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在迷迭香田进行土壤监测等工作   摄影:杜卿


丹江口水库长期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保护工作同样刻不容缓。2019年,TNC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对库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探讨,共同确定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为原则,以削减面源污染和库区水土流失为优先保护目标,兼顾土壤肥力和结构的修复,并启动了库区绿色农业技术模式的示范探索工作。2020年,在淅川县农业局的推荐和指导下,项目团队启动在坡耕地进行多年生小灌木迷迭香的生态种植示范探索工作,分别建成了30亩的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示范园区和20亩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园区。持续定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探索不同的技术模式对试验地土壤养分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定量评估新的技术模式对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2021年,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完成1000亩果园生草覆盖推广。我们还将对现有项目开展持续的科研监测,继续积累经验,与各方密切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让生态效益最大化,为保障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鸟类资源调查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我国中部鸟类迁飞线路上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及中转站,是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201812月启动鸟类资源调查和长期监测,共记录到407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黄胸鹀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7种,收获颇丰。


巡护管理培训  为提升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工作成效,中国TNC河南丹江项目团队根据保护区鸟类核心栖息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情况,制定了鸟类核心栖息地巡护管理手册,作为一线巡护人员的学习、工作参考读物,以指导巡护员们的日常巡护工作。


项目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的保护理念出发,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技术示范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项目前期的示范工作中,精准计算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的经济可行性,同时以劳务费的形式奖励参与其中的农户,增加农户的积极性,让农户对引入的创新的模式和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在随后的推广过程中依靠前期参与农户的现身说法和专业技术支持,扩大推广基础。继而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丹江流域分析工作,探索流域范围内不同小流域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优先目标,协助政府科学决策,最大化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效率;同时项目团队持续开发水源地保护和修复工具包,为其他流域的治理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支持。



项目新闻:

河南丹江口库周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示范项目种植启动

丹江湿地保护区又发现河南鸟类新记录

河南丹江湿地发现猛禽迁徙通道,这些猛禽全是“国宝”

“造林、保土、净水”---行动守护南水北调水源地

中国TNC河南丹江项目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

迷迭香开始种植啦!——来自中国TNC河南丹江项目的工作进展

河南淅川丹江湿地保护处爱鸟周宣传暨第二届“大美湿地“摄影大赛启动

TNC丹江团队赴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石头村考察

淅川少绿色,水滴即可成林——参与腾讯新闻极速版“水滴成林”计划,和TNC河南丹江项目一起为淅川种树

注意,注意!河南淅川县上空有猛禽过境

3000棵小树从植树节开始扎根河南省淅川县

淅川县开展“3.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科教宣传活动

TNC参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

中国TNC河南丹江项目启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河南丹江项目夏季湿地科普宣传活动圆满收官

TNC河南丹江项目启动保护区巡护管理能力建设

“潮起潮落”间的生态问题——TNC河南丹江项目团队赴三峡库区考察“消落带”治理问题

河南省林业厅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国家林业局、河南省林业厅与TNC在豫调研 进行保护地实地考察


相关推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