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

TNC中国陆地保护项目


持续引入土地保护的国际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国实情,示范多种创新社会参与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提升自然保护机构科学保护能力,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多方参与制度建设和政策法规完善,使中国最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保护价值的关键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及修复,并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及产品。同时关注农业土地的土壤健康问题,探索并推广基于自然的再生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系统的生产功能和农田的生态效益。


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的秋     摄影:纪青


挑战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是一切经济活动和人类福祉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自1970年以来,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68%。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Area-based Conservation)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目前全球有16. 64%的陆地和内陆水域和7. 74%的海洋面积受到保护。而各种科学研究都表明,我们必须在2030年实现保护30%陆地和海洋的里程碑,否则地球的气候、空气及人类的食物系统、健康与财富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独有以及具有全球生态意义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8%,近年来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希望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但目前的国家公园建设刚刚起步,自然保护地体系仍存在系统性科学性不足、保护规划质量和管理效能不高、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普遍较低等问题,尚无法满足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的需求。


工作基础


TNC自1998年进入中国,就持续致力于引入土地保护的国际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国实情,示范多种创新社会参与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成效。


滇金丝猴    摄影:彭建生


探索创新保护模式


  • 最先将“国家公园”概念引入国内并在云南进行省级试点探索,协助云南省政府出台国家公园系列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并在德钦梅里雪山和丽江老君山开展实地示范;
  • 在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探索并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府监督、民间管理的社会公益型保护地——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并联合20多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推动和支持民间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公益保护地模式;


升科学保护能力


  • 推动生态区评估(ERA)方法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的本土化应用,先后在云南滇西北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区、四川省及全国范围进行了多个尺度的应用,识别出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后续一系列的政府保护规划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推动将保护行动规划(CAP)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中的应用,面向国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人员举办过20多次方法培训,参与人员超过800人次,并为10多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管理计划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标

在中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大背景下TNC中国陆地保护项目以科学方法为基础,通过政策研究、行业赋能及实地示范多维工作路径,重点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多方参与机制以促进良好治理,推动最佳保护实践以提升有效管理,以助力中国高质量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中国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关键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并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全民共享”的美好愿景。


行动


-政策研究

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开展“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研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试点及大熊猫国家公园为调研对象,通过东西方理论对比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中国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制度的理论框架,提出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优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赋能

为在新阶段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需求下,将保护行动规划(CAP)方法有效应用于当前保护地规划管理中以提升保护成效,中国TNC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合作启动了《保护行动规划应用与实践》指南开发工作,未来计划在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开展方法应用和本土化改进。初步识别出现有工作中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基于科学的最佳保护实践,将陆续整理开发作为行业赋能的工作基础。


同时,作为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的核心成员,为编制《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指南》、《公益保护地名录》、《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中国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现状与实践》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实地示范


在云南TNC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联合保护管理部门、民间保护团体、科研机构、社区和公众,共同发起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以期通过联合保护机制开展全面合作保护行动,实现滇金丝猴栖息地保护全覆盖,助力滇金丝猴脱"濒",全面提升滇金丝猴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探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


在四川TNC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合作支持和指导下推动建立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并以九顶山小种群为起点落地探索,通过示范基于自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社区共建的栖息地修复,推动当地社区参与栖息地保护管理,通过赋能生态护林员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积极探索大熊猫小种群保护的共建、共管、共赢的创新模式。


在河南,TNC与河南省林业局及淅川县政府合作,共同在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启动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幸存的湿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阻止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修复已经受损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石漠化土地);引入覆盖作物等再生农业管理措施,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同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探索新的绿色发展模式,让当地社区从绿色发展模式中受益,促进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及其服务功能。


在浙江TNC为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试点创建在总体规划提升、保护地役权应用、志愿者体系构建、访客中心及步道建设等方面提供从国际经验引入到地方标准制定的全过程技术支持,以期在百山祖探索实践多元化的国家公园社会参与模式,打造华东地区的国家公园典范。




相关推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