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8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管负责同志在北京会见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首席执行官詹妮弗·莫里斯女士一行。双方回顾了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并就围绕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商签相关合作框架协议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3月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TNC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暨北京密云近自然森林经营研讨会在密云区召开。经前期多次座谈交流及现地调研,双方商定首期合作以密云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旗舰鸟类栖息地恢复为起点,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携手企业、社区共同探索以提升密云水库流域森林质量、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和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目的综合保护创新模式,打造城市周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示范。
老河沟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是岷山北部山系野生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的咽喉。2010年,TNC较早地捕捉到了社会公益资金进入生态保护的契机,在这里开始第一次尝试把保护地委托给民间机构管理。如今,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已试点超过10年,保护成效明显,原有的盗猎、滥采、毁林活动已经基本杜绝,野生动物遇见率显著提高。从林场到保护地,从“竭泽而渔”到生态脱贫,改变,已然发生。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9月20日,上海虹桥南丰城首届可持续生态季暨生境花园启幕典礼举行。在本届虹桥南丰城可持续生态季中,不仅落成了上海首座商业体内的生境花园,同步还推出生态讲座与论坛、TNC守护自然影像展,以此呼吁更多人共同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文化。
9月11日至9月15日,以“水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在此次盛会上,TNC于11日下午举行了一个特别专场:淡水生态系统的持久保护与机制创新。该专场聚焦于如何实现淡水生态系统的持久保护以及通过机制创新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来对抗气候变化和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
绿色碳汇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9月6日至8日,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6日下午,“绿色碳汇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召开。TNC全球森林和气候总监Rachel Pasternack带来题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及其资金机制》的主题演讲。TNC中国项目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带来题为《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的专题演讲。
8月29日下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2023年会主题论坛“陆海统筹、协同治理”海洋和流域专题政策研究联合论坛在北京饭店举行。论坛重点就陆海统筹——海洋与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蓝色经济与碳中和,构建高质量沿江、沿海城市发展新模式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TNC作为流域专题政策研究外方联合组长单位参与会议组织,多名专家到会发言。
密云水库 来源:TNC作为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区是北京市森林面积最广、湿地资源最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密云区目前有森林面积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70.13%,未来提升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北京实现更加美丽生态之城的必要措施。近年来,密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也吸引了更多自然保护组织以及唯品会这样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到
8月24日,由TNC主办、深圳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协办的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国际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召开。来自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马里兰大学、香港大学与TNC国际团队等18家科研单位、自然资源规划管理部门、保护与修复实践单位的人员参会,共同围绕牡蛎礁栖息地的分布调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修复技术与实践三个主题进行知识分享与交流,旨在促进社会各界对牡蛎礁栖息地的广泛认识,以及对国内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科研投入,从而为我国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化行动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