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TNC发布《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 日期:2022.06.09
  • |
  • 来源:TNC

线下会场 | 来源:在线会议截图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主办的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下载方式见文末)。本报告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下,联合中国多位专家学者形成的中国首份关于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的全面综述。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牡蛎礁现存分布、保护和修复实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国牡蛎礁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推动中国形成系统性的牡蛎礁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的技术体系和相关政策。


图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牡蛎礁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由南到北的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区域。我国对牡蛎礁保护的探索始于本世纪,2000年后陆续建立了几个以牡蛎礁为保护目标的海洋保护地。2020年发布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以及《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等团体标准,将牡蛎礁作为一种重要海岸带栖息地,提出专章专节的技术指南。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将牡蛎礁生态修复纳入其中,提出牡蛎礁生态修复原则、修复流程和措施等技术要求。


但由于相关资料和研究缺乏,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牡蛎礁的专著。相较于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湿地等其他海岸带栖息地类型,影响牡蛎礁生长发育的因素、牡蛎礁带来的在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减灾、渔业资源等方面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相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还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开展。在此背景下,本报告的研究工作于2021年初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建议下启动。


浙江三门县牡蛎礁 | 摄影:刘青/TNC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介绍,牡蛎又被称之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或“基石物种”(keystone species)。牡蛎是很有效的滤食性动物,能有效地净化海水,因此在牡蛎礁附近生长的海草床能健康生长。牡蛎礁也能增强盐沼滩的抗风浪韧性能力。这些都是牡蛎礁所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牡蛎礁的修复工作已经在美国进行了几十年,由于认识到牡蛎礁的多种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近二十年来欧洲也积极开展类似工作。


苏院士介绍 | 图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苏院士认为,本报告很好地汇集和综述了国内外在牡蛎礁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同时,从报告的论述也可以看出,保护和修复牡蛎礁的科学认知还存在着明显的研究需求,报告可以为有关学者和管理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作为开启我国牡蛎礁科学保护和修复的基础。


马晋红女士现场发言 | 图源: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受过度捕捞、水体污染、海岸带开发、病害等主要影响,全球85%的牡蛎礁已退化消失,可以说是退化最严重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TNC中国项目首席代表马晋红介绍,为扭转牡蛎礁的退化趋势,全球多个地区的海洋保护工作者、科研人员和多方社会力量开展了大量修复研究与实践行动。TNC作为其中一员,在牡蛎礁保护和修复领域耕耘了20多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不同海区进行了大量保护和修复研究与实践。基于这些全球实践经验,TNC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一系列修复工具与指南,如《贝类礁体修复指南》《牡蛎礁修复监测评估指导手册》,为从业人员提供科学指导。同时,TNC也在为牡蛎礁栖息地保护和修复进行创新性融资。


她表示,牡蛎礁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是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从政策、科研、资金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作为。希望这份报告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学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在未来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工作上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报告介绍


TNC中国项目海洋保护官员程珺介绍了报告的总体情况

摄影:单良/TNC


TNC中国项目海洋保护官员程珺介绍了报告的总体情况。报告分为引言、牡蛎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中国牡蛎礁分布与现状、中国牡蛎礁保护政策与实践、中国牡蛎礁修复政策与实践以及中国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对策建议7个主要部分


首先,报告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和整合专家意见,详细地整理了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已知的牡蛎礁信息,包括分布范围、主要物种、现存状况、变化趋势、受威胁程度以及保护与修复进展等。


其次,在保护方面,报告概述了中国牡蛎礁相关的保护地体系和政策,并收录了涉及牡蛎礁的保护地概况;在修复方面,报告也梳理了中国已发布和实施的、为牡蛎礁修复奠定基础的政策、规划和技术指南,并收录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如浙江省三门县的牡蛎礁修复试点研究(《浙江省三门县牡蛎礁修复研究试点项目报告》下载见文末)


最后,通过总结和分析以上信息,报告分析了中国牡蛎礁现阶段保护和修复工作在认知、政策、管护、修复技术、研究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提升全社会对牡蛎礁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决策、工程设计及实施中予以倾斜;

  2. 探索制定牡蛎礁保护与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系统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

  3. 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作为着力点,加强对现存牡蛎礁的保护与管理;

  4. 通过开展修复试点,制定并逐步完善牡蛎礁修复技术体系,形成效果导向、因地制宜的实践行动指南;

  5. 建立起以科技支撑、资金保障及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确保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顺利实施。


基于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与专家实地踏查,中国沿海地区现已知的牡蛎礁栖息地主要分布 | 来源:《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审图号:GS 京(2022)0140 号)


圆桌讨论


在活动中,多位报告作者还围绕中国牡蛎礁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展开研讨交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莉分享了中国沿海常见牡蛎物种及分布情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上理清了中国牡蛎的分布组成和生物学特征,特别是对适合造礁的巨蛎属牡蛎进行了深入研究。她着重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牡蛎礁修复采用的专利技术:由棕绳等天然、可降解的材料钩织成网状,利用牡蛎不同个体间自然黏连的特点,可以达到快速构建生态型活体牡蛎礁的效果。除黄河三角洲外,该项技术也在江苏南通,浙江宁波等地的牡蛎礁修复项目中被采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全为民介绍了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牡蛎礁分布情况。从历史上看,中国沿海曾存在大约有20处活体牡蛎礁,在渤海沿海就有近10处,而现存牡蛎礁主要分布在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和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王福分享了古牡蛎礁分布及其对现代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启示。他介绍,天津市宁河区、宝坻区、东丽区、滨海新区(原塘沽区、汉沽区)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等面积近5000km2的沿海低地,迄今已发现了50余处埋藏于地下的古牡蛎礁。他表示,通过研究古牡蛎礁以及牡蛎礁造礁与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可以获得更长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和海岸自然演化数据,为基于自然的现代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照。


自然资源部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祎介绍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的监测和保护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及自然资源部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分别于2007、2011、2013和2020年四次对大神堂近海潮间带下部现代牡蛎礁开展调查,调查资料显示,大神堂牡蛎礁礁区面积逐渐减少。自2012年以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天津市海洋局)在借鉴国内外其他牡蛎礁修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牡蛎礁的投放与修复工作,此后,牡蛎礁及周边海域牡蛎产量有所恢复。目前,尽管东北部礁体向北扩张生长且面积有所增加,但是恢复大神堂牡蛎礁仍较为困难,礁体至今仍呈现分散状态,其中原西北部及南部礁体仍未恢复。


在圆桌讨论的最后,全为民研究员总结指出,目前国内对牡蛎礁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牡蛎礁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摸清家底,并设立长期生态监测点。根据各地牡蛎礁生态调查和评估结果,以及对栖息地适宜区域的科学评估,结合社会经济情况,制定牡蛎礁保护与修复的全国和区域目标,划定保护优先区和修复适宜区。


海岸带牡蛎礁与红树林混合生态系统(中国香港)

摄影:欧阳凯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绵长的大陆海岸线,其上分布着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湿地和入海河口等重要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这些多样的生态系统中,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牡蛎所形成的牡蛎礁,却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长期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其复杂的空间结构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觅食、繁殖和生长的基础环境,同时它也发挥着净化水质、减少岸线侵蚀和一定程度上减灾防灾的生态效益。《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仅是中国牡蛎礁栖息地现状的综合性描述和分析,这一领域仍存在科学空白,还有待于专家学者对这个珍贵的栖息地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研究,希望本报告能为关注牡蛎礁生态系统的部门和专家提供一些基础信息。


研究报告 

下载链接

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浙江省三门县牡蛎礁修复研究试点

项目报告


网页链接:

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http://www.tnc.org.cn/edm/China_Oyster_Reef_Research_Report.pdf

浙江省三门县牡蛎礁修复研究试点项目报告:

http://www.tnc.org.cn/edm/Sanmen_Oyster_Reef_Restoration_Pilo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