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

第三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观摩在衡水举行

  • 日期:2024.04.16
  • |
  • 来源:tnc


4月10日,第三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北衡水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先正达集团中国主办,河北省农业机械鉴定总站、衡水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承办,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参与了活动全程。相关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种植大户共计约400人参加,观摩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田,探讨其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开幕致辞


开幕仪式  来源:TNC


上午,活动开幕仪式在位于衡水市武强县的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武强中心举行。开幕致辞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主持。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持续转型总监姚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所长鲁关立、TNC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总监李颖、河北省农业机械鉴定总站站长孙世桢、衡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彦屯先后致辞。


李颖致辞  来源:TNC


李颖表示,健康的土壤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要素。TNC与各位合作伙伴一起推广基于自然的再生农业生产模式,保护耕地土壤健康,发挥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再生农业措施之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多家涉及粮农、土地、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联合国机构面向全球推荐的现代集约化农田管理措施之一。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表,一次完成小麦播种、施肥、镇压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化操作,节本增效,减排固碳,助力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希望与各位同行一起,以创新的魄力和只争朝夕的态度,扎实工作,为粮食安全和发展绿色低碳农业贡献力量。

 

实地参观


开幕仪式过后,与会人员先后前往中化农业MAP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及种植大户保护性耕作示范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种植大户保护性耕作示范田进行实地参观。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下,深入了解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操作过程和实施效果。


与会人员在中化农业MAP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来源:TNC


中化农业MAP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播种示范区  来源:TNC


与会人员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种植大户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参观学习  来源:TNC


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会  来源:TNC


下午,交流研讨会环节由MAP业务拓展部副总监黄智担任主持。


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未俊岐介绍了中化农业MAP助力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果,重点阐述了MAP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中国农业大学土地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高伟达讲解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意义和对土壤健康的益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科江围绕保护性耕作在河北平原的应用状况、小麦玉米田保护性耕作与深埋滴灌融合等方面展开介绍。洛阳市鑫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及上海农帮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分别分享了保护性耕作的农机研发进展和保护性耕作的碳汇价值。最后,MAP河北省区技术经理蒋志才对于MAP迈保丰——保护性耕作丰产增效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指出其具备精选良种、匹配良法、优选良机和融合良技四大核心优势。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协同推广启动仪式  来源:TNC


最后,在本次活动上举行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协同推广启动仪式。


保护性耕作,是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实现保护和培育土壤的耕作模式。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蓄水、保水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保障作物丰产;简化农事操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够有效减排,提升土壤生态系统活力,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TNC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于2018年发起,旨在推广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助力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项目通过试验监测、示范推广、赋能传播和政策影响四条路径,提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