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科学

植树节特别报道 | TNC:种树是门大学问

  • 日期:2020.03.11



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你知道吗?种树可是门大学问,如何用对的方法种对的树?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森林呢?和小自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摄影:©Ken Driese


提到种树,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中国的造林项目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那一年,TNC与合作伙伴一同在云南腾冲实施了全球第一个CCB金牌认证[1]的造林碳汇项目,正式拉开了中国TNC植树造林(森林碳汇)项目的序幕。



[1]CCB标准金牌认证:指达到了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联盟(Climate,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Alliance, CCBA)的CCB(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金牌认证标准!达到这一标准意味着该森林碳汇项目都具备减缓、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效益。CCB标准金牌认证是对全球所有造林项目进行评估的最严格标准。


2013年,TNC在全球启动“10亿棵树”项目,中国TNC的工作亦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想象“10亿棵树”项目可以为全球带来哪些改变,我们期待看到,这“10亿棵树”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为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 



力争实现多重效益 


中国TNC首席科学家张小全博士解释了造林如何带来我们想要的“前景”:造林项目不仅仅针对已成为全球生态系统主要威胁之一的气候变化,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多发等灾难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项目还为濒危野生动植物恢复栖息地恢复那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帮助当地社区民众改善生计,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老君山国家公园   图片来源:TNC


TNC的造林项目旨在实现多重效益:种下的是树,目的是未来收获一个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以及为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提供生态服务。要想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实现这个愿景,那么在造林项目计划初期,设计者就不得不面对三个问题:种在哪?种什么?怎么种?



种在哪儿?


为了给每一棵树都找到最需要它的位置,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价值,TNC的造林项目有自己的一套选址标准。


四川凉山越西县诺华造林项目   图片来源:TNC


我们会首先着眼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修复退化的濒危物种栖息地,比如选择合适的物种迁徙廊道或者物种已丧失的栖息地,为野生动物迁徙、交流或者生存提供场所与庇护。同时,我们也关注关键区域的生态屏障建设和退化土地的修复,关注如何能使造林的效益惠及周边社区老百姓。


大理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项目   摄影:©赵铭石


举例:2015年,中国TNC在云南兰坪云岭保护区的造林项目就遵循了“廊道地带”这一选点标准。云岭保护区位于滇西北,这里生存着中国全部18个滇金丝猴种群中的3个。其中啦沙山区域的种群在实施重点保护与巡护后,从20多年前的 60 多只,已经发展为250多只的大家族。种群的壮大使得不足1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的承载能力捉襟见肘,不再能满足种群健康增长的需要。


云南兰坪云岭保护区啦沙山造林前    摄影:©赵铭石


但其他适宜生存的区域与现在的栖息地并不连续,即使两块栖息地间只隔着20米宽的空旷地带,对胆小、羞涩的幼猴来说也犹如天堑。如果在此处建起生态廊道,连通适宜栖息地,猴群不仅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还可能增加它们同其他种群交流的机会。


通过实地考察和严格评估,TNC和合作伙伴一起,将包括这个区域在内的400亩山地确定为兰坪云岭保护区的植被恢复地块。造林项目不但会在未来为猴群提供迁徙廊道和栖息地,长期管护、减少放牧等措施也相应地得到加强,这都将减少野生动物家园的人为活动干扰,意味着这一区域猴群的生活质量将大大提升,未来可期。


树苗入住云南兰坪云岭保护区啦沙山造林地块   摄影:©赵铭石


种什么?


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亚马逊雨林的面积,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其中至少有25%的贡献来自中国。中国造林的目标也在从重视面积向追求生态效益转变。


中国TNC的造林项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生态效益,同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造林区域原有的自然植被状态。因此,“在不同的地块种什么树种最好?”常常是大家考虑最多与最“纠结”的问题。


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林业碳汇项目   图片来源:TNC


2010年,中国TNC与合作伙伴又共同开发了2585公顷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林业碳汇项目。这一项目点生境类型独特且更加复杂,是黄土高原的最北端,处于两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间,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生态脆弱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筛选适合当地植被恢复的乔、灌木树种,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制定不同的植被恢复策略。最终,项目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选用了油松、樟子松、山杏、柠条、沙棘等多个本地树种进行混交,结合其它生态修复措施,开展综合人工植被恢复。


2013年,华特迪士尼与中国TNC在四川嘛咪泽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了森林碳汇项目,目标是逐步恢复保护区内退化土地的原生植被,造林选择的树种就是当地的高海拔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树种——油麦吊云杉和峨眉冷杉。


四川诺华项目昭觉县碗厂乡造林地    图片来源:TNC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采用本地树种,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逐步恢复关键栖息地的砍伐迹地和退化土地上的森林植被”,是TNC造林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怎么种?


挖坑、埋土、浇水,剩下的交给时间。这或许是大家想象中种树的标准流程。对,但不全对。


大理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林项目   摄影:©赵铭石


中国TNC选择的造林地块基本都是植被退化的区域。这些地块 “谢顶”是有原因的——常常来自人为干扰。比如放牧,很多区域在滥砍乱伐后出现植被退化,成为了周边农户的牧场,牛羊三五成群地在山上溜达着觅食,长此以往,即使停止了砍伐,那里的植被也很难自然恢复。人工造林虽然可以为这些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一个起始动力,但种下的幼苗同样面临着沦为牛羊”盘中餐“的命运。为了防止这类情况频繁发生,提高树苗成活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放牧压力较大的滇金丝猴栖息地开展的造林项目中,给每一株树苗都做了一个“金钟罩”——幼苗四周用短木棍打桩保护,可有效防止家畜对幼苗拱咬踩踏的破坏,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大理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林项目“金钟罩”示意 

摄影:©袁锦欣


除此之外,种树的时机也很重要。在TNC的种树项目地滇西北高海拔地区造林,根据造林经验丰富的专家“推算”,时间要选在雨季第一场透雨后的毛毛雨或阴天(7月前后),宜早不宜迟;而在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石漠化治理项目,种植更适宜放在春节前的冬季,趁着树苗还没有萌动,让它们尽早适应种植环境。


通过造林项目推动NBS在中国实践



中国TNC的造林项目不单单针对植被恢复,还可以惠及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社区,以及为气候变化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 NBS)。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一理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重要性。NBS涵盖了一系列基于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灾害风险等社会挑战。


TNC联合15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团队在2017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土壤健康及红树林、泥炭地保护等基于自然的方式,可帮助全球每年减少约113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下。


TNC也在通过造林项目不断探索NBS在中国的落地和实践。截至目前,我们引入并借鉴森林碳汇项目的机制和方法,已在云南、四川、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不同生境类型的区域内,依次开展了7个有代表性的林业碳汇项目,逐步恢复了约12000公顷的森林,共种植树木约2500万棵。未来60年将吸收大气中至少300万吨二氧化碳。恢复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又可以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当地社区和动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扩大栖息地范围,构建野生动物关键廊道,这就是造林带来的蝴蝶效应。


"跨界“合作,一起来种树



除了在大山深处勤勤恳恳地种树,TNC也在积极宣传科学种树的理念,开展多项跨界合作。比如如何将支付宝用户通过多种绿色生活场景产生的减排量成功兑换为一棵真实的树?对于不同树种,种一棵树有多少潜在碳汇量至关重要。为此,TNC提供了一套碳汇量的科学方法,并应用于蚂蚁森林植树碳汇量的计算。



中国TNC是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始终致力于通过林业碳汇的方式减缓气候变化、恢复重要栖息地,并同时助力社区脱贫。早在2005年,TNC与云南省林业厅、保护国际等合作伙伴,在中国率先引入“气候变化、社区、生物多样性”多重效益标准CCB(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在云南省腾冲县开发了全球第一个获得CCBA认证的金牌林业碳汇项目。此后,TNC又引入诺华制药集团和华特迪士尼公司,在内蒙、四川、云南等地开发了多个基于CDM(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CER(中国核证的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Reduction)等不同标准的林业碳汇项目。同时,TNC与相关合作伙伴一道,开发了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和小规模非煤矿区生态修复方法学,以及正在编撰湿地恢复碳汇项目方法学,为推动林业参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奠定了基础。


摄影:©张小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我们深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和更多业界、跨界的伙伴交流、合作,一起把种树这件事做得更扎实、更科学、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