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尽管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机,但由于全球自然保护工作重点针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至2022年,TNC中国项目与河南省林业局合作,共同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结果表明,近自然精准生态修复技术在植被存活率、生态功能恢复、降低水土流失方面效果显著,对示范区的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3月21日的国际森林日,TNC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密云库区五座楼林场开展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并建设典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示范区,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
第28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美好又脆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这些支撑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12月18日,“第一届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讨会——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建设”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面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多方参与制度,形成国家公园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
12月15-17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TNC合作的“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首期培训在成都举行。培训旨在按照“一专多能”理念,通过知识和综合技能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巡护人员讲解、宣传等方面能力,促进巡护监测体验、典型故事及保护成果依法有序向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内容与活动转化,为巡护员创造更好工作空间、强化获得感,助力社区发展。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3月15日—31日,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阳光林” —— 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一期)在什邡市蓥华镇顺利实施。
会议现场 来源:TNC会议现场 来源:TNC3月6日至12日,应国际牲畜研究所(International LivestockResearch Institute)和欧洲研究委员会支持的“牧区、不确定性和弹性”项目(PASTRES)组邀请,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内蒙古项目草地保护官员莎日盖参加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斯亚贝巴举办的牧业与政策周(PASTORALISM POLICY WEEK)会议。会议召集了来自6个国家的牧业相关工作者,包括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员、牧民代表、社会/民间组织
作为地球健康状况的绝佳晴雨表的鸟类,分布广泛,对环境变化敏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之一。然而,世界上近一半的鸟类物种现在都在减少,全球八分之一的鸟类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多措并举,使鸟类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2月26日,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专家组赴大熊猫国家公园土地岭—九顶山小种群交流廊道开展专题调研。
12月10日,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区虹旭生境花园迎来三周岁生日,超过30名居民们欢聚在一起为“她”庆生。
在9月学员和导师齐聚大理云龙天池完成首次“滇金丝猴巡护员影像赋能行动”培训后,学员们返回保护地,运用导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勤于练习,拍摄了不少影像素材。近日,导师团进行了回访。他们深入学员们的工作和实际生活中,为学员们提供真正的“沉浸式”拍摄指导,并现场解疑答惑,帮助学员们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影像拍摄和叙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