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带来了超过65年的切实持久成果。 探索我们如何发展以应对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挑站。1
尽管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机,但由于全球自然保护工作重点针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至2022年,TNC中国项目与河南省林业局合作,共同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结果表明,近自然精准生态修复技术在植被存活率、生态功能恢复、降低水土流失方面效果显著,对示范区的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3月21日的国际森林日,TNC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北京市密云库区五座楼林场开展近自然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并建设典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示范区,是双方首期合作的两个方向之一。
第28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既美好又脆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这些支撑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12月18日,“第一届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讨会——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建设”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面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方向路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多方参与制度,形成国家公园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机制。
12月15-17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TNC合作的“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首期培训在成都举行。培训旨在按照“一专多能”理念,通过知识和综合技能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巡护人员讲解、宣传等方面能力,促进巡护监测体验、典型故事及保护成果依法有序向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内容与活动转化,为巡护员创造更好工作空间、强化获得感,助力社区发展。
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启动,作为TNC上海保护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实践行动,我们希望通过生境花园示范实践,逐步促成城市生境花园网络的形成,建立更多城市小生境,并打通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和廊道,提升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居民接近高质量绿色空间的通达性,满足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望,让社区居民乐享绿色空间所带来的生态福利,实现项目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愿景。
6月8日,在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2022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作为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合作项目重点成果之一,TNC中国海洋项目发布了《中国牡蛎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研究报告》。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从源头到河口”系列文章,分别介绍河流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洄游鱼类的价值、河流生态系统和洄游鱼类的流域管理、有关鱼类洄游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与大家共同了解河流和洄游鱼类。
11月11日,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首届汶川汶创HUI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隆重开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数字珍藏《人·自然·大熊猫》在开幕式上全球首发。本系列数字珍藏通过将大熊猫与色彩鲜艳的插画背景结合,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4个温暖动人的故事,呈现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在此“伞护网”下大熊猫及其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2022年11月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湿地保护网络论坛在线上举办,主题为“湿地网络助力中国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是中国各湿地保护网络首次联合举办会议,旨在汇聚各网络经验和各利益相关方智慧,分享湿地保护经验与实践行动,助力中国湿地保护创新,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0月28日下午,湿地减排潜力分析及实践研究启动会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京办公室及线上同步举行。该项目由TNC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启动,旨在评价未来中国湿地的温室气体增汇减排潜力,为我国湿地减排增汇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持。
日前,来自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6个保护区(云龙、云岭、高黎贡泸水、白马雪山维西)3个保护地(老君山、巴美、芒杏河生态保护协会)的一线滇金丝猴巡护员,以及保护局宣教部门工作人员齐聚云龙天池,共同完成了“影像培训”第一阶段课程。
“一起向蔚蓝”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深圳市小鸭嘎嘎公益文化促进中心承办,腾讯志愿者协会和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基金会协办,得到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的支持。近日,项目开展了第一阶段工作,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近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四川项目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合作,由保护区的社区巡护员对保护区与社区交界区域进行野外巡护与红外相机数据回收,本次回收的红外相机记录到中国特有种毛冠鹿照顾幼崽的育幼行为,同时记录到毛冠鹿用前蹄刨坑、排泄等精彩和珍贵的影像资料。